政策法规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关于印发重庆市科普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高创中心   时间:2022-02-25    来源:    点击:

各区县(自治县)党委宣传部、科技局、教委(教育局、公共服务局)、科协、社科联,有关市级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科普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22年2月22日


重庆市科普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为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推动全市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重庆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背景与形势

(一)基础与成效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各区县、部门、单位共同努力下,全市以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为重点,建立健全科普工作机制,广泛开展群众性科普活动,不断强化科普阵地建设,大力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氛围,全市科普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一是统筹协调机制更加完善。充分发挥重庆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强化协调联动,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区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科普”格局。二是科普政策制度日益健全。修订出台《重庆市科普基地创建及管理办法》《重庆市科技传播与普及专项管理实施细则》,建立了科普基地综合考评体系,科普政策法规体系初步建立。三是科普阵地建设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市级科普基地102家,市级科普基地数量达215家,实现各区县全覆盖;全市已建成标准科技馆6座,科普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四是群众科普活动广泛开展。全市每年开展各类科普活动3万余场次,受众数量超2000万人次,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品牌科普活动深受欢迎,“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世界环境日”等主题科普活动有声有色。五是公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0.20%,较2015年提高了5.46个百分点,居西部地区首位,科普工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六是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近5万人,每万人拥有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达15.56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七是科普产业发展势头趋好。科普展览、科技教育、科普展教品、科普影视、科普书刊、科普旅游、科普网络与信息等科普产业稳步发展,原创科普作品产品不断涌现。八是科普传播形式更加多样。精品科普图书、科普期刊、广播电视科普栏目不断涌现,“互联网+科普”迅猛发展,“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成为科技传播的重要平台。九是创新文化氛围日趋浓厚。对重大科技成果、创新人物的科普宣传深入推进,群众线上线下参与各类科普活动成为常态,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二)形势与挑战

当前,全市科普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协调的发展短板与制约瓶颈,突出表现为:一是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一体两翼”不平衡,科学普及对科技创新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还不够高,科普经费投入不足。二是科普活动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有待增强,科普活动内容、形式较为单一,对公众的吸引力不够,科普活动组织策划水平总体不高,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科普活动。三是科普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重大科普基础设施较少,科普基地建设数量不足且分布不均衡,科普专兼职人才队伍总量不足,科普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不健全。四是科普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兴办科普场馆、设施积极性较低,全市科普企业数量较少,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五是科普宣传缺乏长效机制,科普信息资源整合平台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科普宣传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还不够,科普品牌栏目较少,宣传力度和广度不够。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科普工作的内涵、理念、手段、机制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面临新的发展形势。从发展态势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需要科学普及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营造科学理性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从全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应对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全球性问题,需要科学普及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更好地服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国内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充分发挥科学普及在策源创新发展中的基石作用,构建科普“软实力”战略支撑。从全市看,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使创新思想得到鼓励、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褒奖,使创新创业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面对新形势新需求,“十四五”期间全市科普工作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在科普工作对象、科普内容创作、科普传播方式和科普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新转变新突破。

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同等重要”指示精神,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着力完善科普工作机制,凝聚全市科普合力;着力培育科普品牌活动,满足公众多样化的科普需求;着力推动科普惠民益民,持续提升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奠定坚实有力的社会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创新引领。积极适应新形势新需求,着力优化科普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科普理念,持续推进科普内容创新、手段创新和形式创新,优化全社会科普服务和宣传环境,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科普获得感。

——坚持服务大局。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总体部署,聚焦“四个面向”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动科普供给侧改革,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厚植创新发展沃土,以科普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统筹协调。加强科普事业发展的系统设计,推动科普工作与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深度融合,科普政策与各方面政策协调衔接,加强协调联动和资源共享,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格局。

——坚持人民共享。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推进民生科普、民智科普、民享科普、民为科普,建设科普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科普现代治理共同体。

——坚持开放联动。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普发展,深化国内外科普交流合作,推动川渝科普资源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开放共享,推进部门协作、市区联动、基地互动,共筑对话平台,推进协调发展,促进科普资源跨界整合。

三、主要目标

“十四五”时期,全市科普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形成与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相匹配的科普服务能力和科学传播体系。聚焦“四个面向”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推动科普能力建设,群众的科普获得感显著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进一步提高。科普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科普工作统筹、科普资源整合、科普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塑造一批在西部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普活动品牌、科普示范阵地、科普创作平台、科普传播矩阵等。科技资源科普化、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普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的局面基本形成,科学精神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社会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

具体目标:

——公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到2025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继续保持西部领先,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市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全社会对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科普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充分发挥。

——群众性科普活动广泛开展。“十四五”期间,年均开展科普活动5万场次,科普活动的参与度、覆盖面和影响力持续提高。围绕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策划科学家精神进校园、中小学生科技节等活动。创新举办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品牌科普活动。引导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促进公众理解、支持和参与科技创新。

——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完善。推动科学公园、科学会堂等重大科普设施建设。力争到2025年,国家级科普基地达到50家,市级科普基地突破400家,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达到200家,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达到120家,区县级科普基地达到1200家,科普基地发展更加均衡。继续推进远郊区县科技馆建设,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实现较大提升。

——科普原创能力明显提升。繁荣科普创作,大力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培育一批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强,水平高,影响力大的本地原创科普精品。鼓励和引导一批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社会力量开展科普展品和教具等的设计和研发,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产品转化,进一步丰富科普供给,提高科普原始创新能力。

——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建立科普专家人才库,发展科普专兼职人才队伍,建立一支专群结合、专兼结合、动态稳定的科普人才队伍。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建设科普志愿者组织和管理平台,推动科普志愿服务常态化、规范化。推动建立科普专业人才职称评价体系。力争到2025年,每万人拥有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达到30人。

——科普产业发展实现突破。优化科普产业发展环境,加强科普标准体系构建,强化科普产品研发平台建设,重点推动科普展览、科技教育、科普展教品、科普影视、科普书刊、科普旅游、科普网络与信息等科普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打造科普产业示范基地50个,科普企业突破200家,培育具有全国或区域影响力的科普品牌5—10个。


重庆市“十四五”科普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指标名称2025属性
1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15预期性
2国家级科普基地数量(家)50预期性
3重庆市科普基地数量(家)400预期性
4重庆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数量(家)200预期性
5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数量(家)120预期性
6区县级科普基地数量(家)1200预期性
7每万人拥有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人)30预期性
8每年开展科普活动数量(万场次)5预期性
9科普产业示范基地数量(个)50预期性
10科普企业数量(家)200预期性


四、重点任务

“十四五”时期,全市科普工作将实施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科普基础设施提质、品牌科普活动提效、科普人才规模倍增、科普资源开放共享、科普产业发展跃升等6项行动。

(一)实施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

1.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

抓好广大青少年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注重启迪好奇心、培育想象力、激发创造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充分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促进科技教育育人方式改革,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青少年创新能力涵养工程,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种子计划”。在中学阶段实施青少年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开展创新人才培养“雏鹰计划”。在高中阶段实施青少年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开展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英才计划”,大学阶段实施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力打造中小学生科技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学素养大赛、未来工程师大赛、高校科学营、院士专家进校园等活动品牌,开展中小学优秀科普活动社团、明日科技之星、小小实验家、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科技小能手评选活动。实施馆校合作行动,引导中小学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基地等科普场所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搭建传播家庭科学教育知识平台,加强对家庭科学教育的指导,提高家长科学教育意识和能力。加强学龄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开展科学教育类亲子体验活动,推动学校、社会和家庭协同育人,加强青少年科学教育质量评价研究,完善青少年科学素质评价机制。实施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强化中小学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各类青少年科普阵地建设,打造一批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推动青少年校外教育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制度建设全方位发展。

2.提升农民科学素质

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为重点,提高农民文明生活、科学生产、科学经营能力,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开展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和技能等级认定,举办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乡土人才创新创业大赛等,力争培育高素质农民50万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活动,大力普及绿色生产、防灾减灾、卫生健康、生态环保、移风易俗等科技知识和观念,帮助农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加强农村科普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村公共科普文化供给,提升乡镇村寨科普服务能力。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组织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一线,针对服务对象的科技需求,开展科技专题培训、实用技术指导、技术示范与咨询服务、创新创业指导等服务,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村科普信息化建设,推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实施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鼓励和支持农村青年利用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加大对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的科普帮扶,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科普服务力度。

3.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

以提升技能素质为重点,提高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守规章重安全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服务我市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中国梦·劳动美”“最美产业工人”“最美青工”“最美应急人”“巾帼建功”等活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继续教育、技能竞赛和经常性科普活动,提高产业工人的科学素质和职业技能,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眼困难职工、农民工、农转非人员,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基本权益保护、安全生产、健康生活常识等通识培训和科普活动,提高职工安全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职业院校为基础、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并举的职业培训与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企业家科学素质,引导企业家在爱国、创新、诚信、社会责任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不断提升,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和提升产业工人科学素质的推动者。

4. 提升老年人科学素质

以提升信息素养和健康素养为重点,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发展能力,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聚焦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融入智慧社会的需求和困难,依托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点)、老年科技大学、社区科普大学、养老服务机构等,普及智能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有效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电信诈骗。依托健康教育系统,推动老年人健康科普进社区、进乡村、进机构、进家庭,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类媒体,普及合理膳食、食品安全、心理健康、体育锻炼、合理用药、防灾减灾和应急避险等知识,提高老年人健康素养。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老专家在咨询、智库等方面的作用。发展壮大老年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农村、校园科普中发挥积极作用。

5.提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

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的认识,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树立科学执政理念,增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领。推动市、区县党校和行政院校开设科技创新课程,着眼于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执政水平、科学治理能力、科学文化素养。将科学素质培训纳入主体班教学内容,加强前沿科技知识和全球科技发展趋势学习,突出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培养,增强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能力。大力开展面向基层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特别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脱贫地区干部的科学素质培训工作。建立适应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习时间碎片化和学习内容多样化特点的科普常态化机制。把科学素质教育纳入全市专题培训计划,利用重庆干部网络学院平台开设科学素质专题课程,为公务员打造提升科学素质的“身边课堂”。积极利用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教育培训手段,扩大优质科普信息覆盖面,帮助领导干部及时了解科技发展趋势和动向,使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带头参加科普活动,自觉学习科技知识,不断提高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施科普基础设施提质行动

1.完善科普场馆系统

持续加强重庆科技馆、重庆自然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龙头科普场馆建设,推进重庆市规划展览馆、重庆市自然资源科普馆、重庆气象科技公园建设,推动重庆工业博物馆、重庆市半导体科技馆等特色科普场馆提档升级,完善以实体科技馆为依托和基础,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乡村科普馆、数字科技馆为拓展和延伸,辐射基层科普设施的现代科技馆体系。推进远郊区县科技馆建设,推进科技馆、科普展教品数字化建设,探索多元主体参与的运行机制和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能力。“十四五”期间,全市流动科技馆巡展30站以上,科普大篷车保有量保持在20辆以上。加强城镇社区科普服务设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科普设施、阵地建设,拓展和完善现有基础设施的科普功能,推动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书屋、科普画廊、科普橱窗等在城市社区和行政村实现全覆盖。

2.打造品牌科普基地

推进科学会堂、科学公园、礼嘉智慧公园、广阳岛等重大科普阵地建设,谋划建设科技广场、人才公园等形式的主题科普场所。拓展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以及重大科研试验场所的科普服务功能,推动新建重大科研设施同步规划、同期建设、同时开发科普功能。对已有科普设施分级、分批进行深入提升改造,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重庆市少年宫、重庆大剧院、重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拓展和完善科普功能,鼓励企业设立向公众开放的科普场馆或设施,支持区县建设适应需求、特色鲜明的市级科普基地和区县级科普基地。力争到2025年,国家级科普基地达到50家,市级科普基地突破400家,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基地达到200家、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达到120家,区县级科普基地达到1200家。

3.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加强基层科普服务能力建设,着力提高基层科普场馆、机构的服务能力、水平和成效。建立公共场所科普设施的标准与规范,推动青少年宫、文化宫、实体书店等增加科普服务功能,引导公园、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公共场所逐步增加科普内容。加快科普信息化建设,推进科普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营服务等创新升级,加快科普信息化终端设备布局,强化科普信息落地应用,与智慧教育、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等深度融合。推动科普基地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把医疗健康、生态环境、国土资源、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等工作与科普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科普特色的公共服务场所。加强科技旅游示范点建设,引导研发50个与科技和科普相关的旅游产品,在动植物园、自然保护区、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及设施开展主题科普活动,让公众在休闲娱乐中学习科学知识,感受科学魅力。完善科普场馆和科普基地数据库及网站建设,推进科普资源数字化进程,扩大科普受众面。

(三)实施品牌科普活动提效行动

1.强化重点领域科普

充分发挥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战略科技高地的科普功能,聚焦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突出“科学”“创新”“协同”“智创”“零碳”等主题,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先导技术创新、绿色产业创新等重点领域科普。围绕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做好重要科技知识的宣传、解读和普及工作,不断提高公众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认知水平,引导社会形成理解和支持科技创新的正确导向。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充分发挥智博会、西洽会、建博会等大型展会展示各类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的平台作用,推动展会展览展品科普化,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展览与科技传播相结合。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以及重大科研试验场所向社会开放,推进气象台(站)、无线电监测站以及其他野外台站等向社会开放,形成一批涵盖范围广的科学普及社会场所。充分运用科普形式宣介科技创新成果,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创新载体以及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围绕成果转化需求加强科普功能,发挥科普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

2.打造品牌科普活动

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深入挖掘科学家的精神内涵,讲好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的感人故事,对接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策划院士科普渝州行、科学家精神“五进”等主题科普活动,创新举办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重庆英才讲堂、重庆优秀科学家风采展等活动。系统谋划全市重点示范科普活动,推动全市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提档升级,筹划打造国内外知名的“重庆科技节”。培育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科普活动,进一步提升科普讲解大赛、科普班车进区县、科普大篷车渝州行、梦想课堂·自然笔记大赛、三峡大讲坛、社科知识“五进”等科普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打造有声有色的主题科普活动,结合世界气象日、世界地球日、防灾减灾日、世界海洋日、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主题,开展一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活动。策划实施健康科普走进“百镇千村万户”“林业千名专家进千村”“百千万巾帼大宣讲”等特色科普活动。“十四五”期间,力争全市每年开展各类科普活动达到5万场次。

3.及时开展应急科普

搭建协调联动平台,推动各区县、市级部门明确科学传播联络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联络员网络,做到信息第一时间沟通协调、资源第一时间统筹整合。建立应急科普机制,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及时回应公众的科普需求。加强与科学相关的热点事件追踪,面对重大热点科技事件,及时组织传媒与科学家共同解读相关领域科学知识,引导公众正确理解、科学认识,减少错误信息和谣言的负面效果。广泛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生活、安全健康、节约资源、应急避险、网络安全等知识,全面提升公众应急处置能力。对涉及公众健康和安全的工程项目,建立面向公众的科学听证制度,提升公众对重大科技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能力。常态化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知识普及,加强科普内容生产和宣传,充分发挥科普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

(四)实施科普人才规模倍增行动

1.壮大科普专家队伍

壮大科普专家队伍,动员和组织科技专家参与科普,充实完善科普专家库,搭建科普专家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各行业科普专家作用,围绕突发公共安全事件、重大政策等,及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权威发声和答疑解惑。支持高校开展科技传播、科学教育、科普产品设计等专业建设,推进高层次科普专业人才培养试点。推动建立科普人才大数据平台,为科普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精准高效的服务。推动社区科普大学教师资源库建设,加强与高校、社团、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等合作,建立多层次科普讲师团、报告团、服务团等。力争到“十四五”末,全市各行业领域科普专家数量超过500名。

2.发展专兼职科普人才队伍

发展壮大科普专业人才队伍,优化科普人才结构,增加科普专业技术人才、科普技能人才、农村科普实用人才,以及公共科技传播人才数量。在中小学校、科技场馆、青少年宫等建立科技辅导员队伍,在农村、社区配备专兼职科普员。动员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中小学教师、医务工作者、农业致富带头人等担任科普讲解员。组织开展科普业务培训,提升科普从业人员的科技传播、活动策划、科普政策研究等能力。推动科普志愿者队伍发展,完善管理和激励机制,优化志愿者队伍结构,提高志愿者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服务基层科普事业的积极作用。力争到“十四五”末,建立一支专群结合、专兼结合、动态稳定的科普人才队伍,全市科普专兼职人员超过10万人,每万人拥有科普专兼职人员数量达到30人,位居西部地区前列。

3.健全科普人才培养机制

构建多渠道培育、专兼职结合、可持续发展的科普人才培训体系和培养模式,打造科普人才教学与培训基地,加大对科普人员的在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科普工作者专业水平。完善科普工作激励机制,推动将科普业绩纳入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和晋升、科研成果评价等环节。推动出台《重庆市科学传播专业职称申报条件》,建立健全科普专业人员职称评价体系。结合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和科普活动,加强对中小学科技辅导员、科普导游、科普讲解员等人员的业务培训。举办科普讲解大赛、科学实验大赛等,培养一批从事科普讲解、科学实验等的科普人才队伍。加大对科普人才的专项支持力度,培育专业化的科普创作、产品研发、现场讲解以及市场化、产业化人才。鼓励社会组织设立科普奖项,奖励在科普理论研究、科普创作、科普活动等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培养打造一批专业、公正、具有影响力的社会科普奖项。

(五)实施科普资源开放共享行动

1.加强国内外科普交流合作

深化国际科普文化交流,围绕先进技术领域和科学文化历史,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科普合作,聚焦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卫生健康、灾害风险、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开展各种主题的国际科普交流活动,提升科普工作的国际影响力。充分发挥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优势,大力引进境外先进的科普展教用品、图书、音像制品等优质科普资源,推动有条件的科普机构加入国际科普组织,鼓励科普机构赴境外开展科普活动。立足川渝科普资源优势和特色,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绿色创新发展,建立与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科普事业发展合作机制。深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普合作机制,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科普人才互动、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持续推进与中西部地区省市科普合作,构建常态化科普交流互访机制,联合组织开展论坛讲座、考察访问等活动,不断提升全市科普服务能力。

2.深化川渝两地科普合作

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推动川渝科普资源开放共享,推动签订《川渝科普资源开放共享合作协议》。搭建川渝科普交流合作平台,深化发展川渝科普基地创新发展战略联盟、成渝地区科普研学联盟,推动川渝两地在科普标准制定、政策调研、人才培养、科普研学线路和资源开发、科普研学基地打造及社会服务等方面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川渝特色的科普品牌,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公路交通、航空航天、现代农业、防灾减灾等领域,定期发布“成渝地区十佳科普研学线路和十佳科普研学资源”,推动川渝两地资源共融共通共享。推动川渝两地科普场馆立足自身优势,在展览展示、展品研发、产业发展等方面深入互动,进一步盘活现有科普资源,构筑多元发展新格局。发挥“川渝科普地图”平台作用,促进川渝两地科普基地、科普专家等资源开放共享,联合策划开展一批主题科普活动,提升川渝两地科普事业协同发展水平。

3.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

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促进科普资源开放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全市科普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线上科普平台建设,打造科普资源展示交易、科普课程体验设计、科普产品对接咨询、科普活动策划指导,以及科普能力专业培训、科普志愿者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型、枢纽型特色科普平台,实现优质科普资源的信息共享、广泛传播、展示展销、优化开发。打造一批线上科普品牌,持续提升“创新重庆”“科普重庆”“社科5分钟”“自然巴渝”“每周一图”“胖熊讲科普”等新媒体科普平台的影响力。整合区县、部门、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普基地等的科普资源,加强部门、区县、科普基地之间的合作,联合策划参与度高、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科普活动。建立全市科普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提高科普投入效率和科普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科普资源开发、活动开展、渠道运用、绩效评估等全面升级。

(六)实施科普产业发展跃升行动

1.完善科普产业发展政策

开展科普产业发展专题研究,推动制定科普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将科普产业纳入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等相关优惠政策范围,加大政府购买科普产品和服务的力度。鼓励建立科普园区和产业基地,鼓励建立科技类展品、产品研发机构,增强科普产业的创新能力。研究制定科普产业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快构建系统全面的科普标准体系。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较大规模的科普设计制作、展览、服务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科普品牌。推动建设科普产业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支持科普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产业投资、政府投资等有关资本对于科普创新创业企业的融资支持,引导开发符合科普创新需求的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包括科普相关的金融投资创新。

2.壮大科普产品市场

以公众科普需求为导向,以多元化投资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推动科普展览、科技教育、科普展教品、科普影视、科普书刊、科普音像电子出版物、科普玩具、科普旅游、科普网络与信息等科普产业的发展。打造科普产品研发、生产、推广、金融全链条对接平台,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及个人参与科普产品的研发、创作、设计、生产、流通,配置社会优质资源,促进科普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培育科普企业,开发科普新产品,促进科普产业聚集,增强市场竞争力。鼓励举办科普产品博览会、交易会,建设科普产品市场和交易平台,吸引科技人员、大学生等通过发展科普产业实现创新创业梦想。

3.提升科普产品供给能力

加强科普展教设计技术研究,提高科普展教设备的研发水平。推动科普产品研发与创新,实施标准化战略,鼓励科普机构、科研机构、产学研中心等建立科普产品研发中心,提高科普产品的原始创新能力。建设一批科普影视、科普出版、科普动漫、科普创意等科普创作、研发示范试点。深入开展优秀科普作品评选展阅、科普微视频大赛、科学实验展演汇演等活动,推出一批优秀原创科普图书、视频、实验。着力增强产品研发团队的科普能力建设,推动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向科普产品的转化,支持科普展品(展教具)的研究开发,引导社会力量投身科普展教品研发工作。支持科普相关企业参与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场馆改造、展品更新等。培育公众科普消费习惯,引导与科普结合的教育、健身、旅游、休闲等消费,促进科普产业成长与发展。

五、保障措施

进一步发挥政府管理引导、资源保障和政策推动效应,优化规划协调、政策引导和监测评估等环节,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科普事业发展的合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协调机制

进一步强化市、区县两级科普工作联席会议的协调作用。优化部市合作、市区(县)联动、区域合作机制。以科普基地、科普项目的属地化管理为重点,完善市与区(县)联动机制;鼓励和引导区县(自治县)加强联合联动,在构建跨区域科普联盟、共同举办科普活动、促进特色科普资源共享共用等方面形成叠加效应。积极拓展交流合作渠道,加大优质科普资源引进力度,鼓励有关部门、单位赴国内外开展科普活动、展览、展示;支持科普工作者赴市外进修、讲学或开展科普学术交流活动。

(二)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发展环境

在保障财政科普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科普投入,鼓励和支持境内外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投资科普事业,支持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多元化科普投入格局。落实科普工作有关免税优惠政策。发挥科普项目引导作用,改革和优化科普项目及经费资助办法。研究制定促进科普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科普理论、政策的决策咨询研究,探索依托部分高校、科研机构建设科普政策决策咨询研究机构,培育和发展科普智库,提高科普决策、管理的理论性、针对性和现实性。

(三)加强监测评估,优化激励举措

深入开展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测评工作,定期发布公众或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发展报告。优化科普基地年度考核机制和评估机制,探索开展区县(自治县)科普能力综合测评,推进分类标准的制定,严格科普考评效果。以大型重点科普活动为试点,探索科普活动的评估机制,确保科普活动务实有效。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和科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推动将科普工作纳入文明社区、文明单位考核范围。

(四)加强科普传播,优化社会氛围

引导各级主流新闻媒体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促进出版单位提高科普出版物质量,引导大众传播机构参与科普作品的创作与制作,加大对重大科技成果、事件、人物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户外广告牌、LED显示屏、游走字幕、车载电视、宣传栏等载体,在交通干线、机场码头、重点商圈、城乡社区等公共场所,常态化发布科普公益广告。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科普融媒体传播平台。大力发展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技术,开发科普互动展品、产品,丰富科普内容和传播方式。


文章来源:重庆市科学技术局宣传处